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2009年夏天的北京,各种文化大餐琳琅满目,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与往年一样,第九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如约而至。从中国经典作品音乐会《我爱你中国》,到京剧交响音乐会《国韵华章》,再到意大利民乐《塔兰达之爱》;从杂技京剧《粉墨》,到话剧《樱桃园》,再到以色列黑光剧《梦·幻》;从舞剧《骑楼晚风》,到芭蕾舞《卡门》,再到美国杨百翰民族舞蹈,真是让人应接不暇。“相约北京”,是北京文化“大舞台”的一个缩影,也折射出当今中国人文化生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那么,怎样看待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在社会思想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为何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真实的生活过程。”也就是说,人们思想意识的多样性,归根到底是源于真实的生活的丰富多彩。

  回顾人类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正如自然界动物进化一样,经济社会生活也是不断发生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并由此决定了人们的观察视野、思考方式、知识结构、观念意识、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也必然日益复杂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生活大变化的时代,必然是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论是社会经济成分还是组织形式,不论是就业方式还是利益关系和分配的方法,都日趋多样化。

  从社会经济成分来看,彻底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格局,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一起发展的局面。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有私营企业650多万户、外商投资企业43万多户、个体工商户超过2900万户。

  从组织形式来看,出现了各式各样新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比如各种行业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消费者协会、商会以及大量的学会、联合会、研究会等。以社会组织为例,从1988年到2008年的20年间共增长87倍多,目前已超过38万个。

  从就业方式来看,传统的“铁饭碗”、“统包统配”的做法已经改变,形成了劳动部门介绍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己创业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的新方式。目前,我国农民工人数达到2.25亿。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数达到1.37亿人,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8%。

  从利益关系和分配的方法来看,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分配制度基本被打破,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的方法并存的格局持续不断的发展,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制度已经形成。

  现实生活是思想观念变革的基础。正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的方法日趋多样化,使不同社会群体在经济地位、社会角色、职能分工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明显,使人们思想活动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从而引起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的日趋多样化。

  此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影响日益明显。200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近18万人,出境旅游人数近4600万人次,同时来华留学人数超过20万人,入境旅游人数超过1.3亿人次。不论是人员的往来还是文化的交流,在有利于我们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也必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和影响。

  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使人们思想观念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和便捷。目前,我国网民人数达3.38亿,手机用户达6.4亿,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现在,人类能通过短信、论坛、博客、播客、即时通讯等方式自由发布信息,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可见,社会思想的多样化是个客观事实。社会思想的相互激荡,不同观点的争鸣切磋,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激发创造活力。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将大大拓宽人们的视野,推动文化、理论等各方面的创新,促进社会的进步。但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也在滋长。对此必须格外的重视,积极加以引导。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华民族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舍己为人的教师谭千秋、政法干警的好榜样蒋敏、藏族抗震英雄龙德强……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但他们的事迹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正真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价值观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很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此相适应,也必然要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能否构建起科学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是否完善、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党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探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不能动摇的。

  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咱们不可以因为存在着多样性、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规定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的提高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一样的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不论人们喜欢不喜欢、赞成不赞成,社会思想的多样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眼花缭乱的各种思想,很容易让人们无所适从,使一些人思想困惑、信仰迷失、理想淡漠,让一些形形的有害思潮乘虚而人,甚至给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渠道。

  放眼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也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表现为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的较量。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极力推销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特别是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有利于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面对社会思想的多样化,还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主导,这“一”与“多”的关系该如何处理?

  从哲学上讲,“一”与“多”是一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有位哲人说得好,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一种味道算不上佳肴,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我们正真看到,不同的色彩构成最美的图画,万紫千红才会有繁花满园;不同的音调产生最美的和谐,管弦琴瑟必然此起彼伏。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纷繁复杂的多样性背后,总要有个“一”在起作用。看似漫无目的的色彩泼洒,只有体现画家的匠心独运,才能构成赏心悦目的图画;假如没有音律的和谐,诸多的声响只能成为令人厌烦的噪音。

  在价值体系建设上也是如此。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核心价值体系,但是差异是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多样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否定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毫无疑问将迷失方向,导致人心涣散、社会动乱,带来严重的后果;而忽视思想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不仅会扼杀多姿多彩的文化,也会走向思想僵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能否发挥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也要看它能不能包容、整合、引领大多数社会群体的思想意识。正确地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既要坚持“一”的主导地位,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时要用“一”来引导“多”,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各具功能、各有侧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情况和精神风貌的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结构完整、逻辑缜密的科学体系。

  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成为社会群体意识。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大众化,并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传播之中,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使人们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和熏陶,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

  一种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民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践,再好的价值体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要注重实践养成,使其融入社会生活,真正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类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使人们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求做人处世。

  制度是管根本的、管长远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制度、机制来保障。“国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政。”核心价值体系规定着政策、法规的性质和方向,具体政策、法规又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要充分的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防止出现具体政策与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的现象。

  同时,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想,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尊重差异,就是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思想实际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包容多样,就是要树立多样共生的意识,承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人们价值选择的多样性,逐步扩大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度与影响力。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以主导扩大共识,以共识巩固主导。当然,尊重和包容不是无限制的,对那些错误和腐朽的思想,必须坚决加以。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灵魂工程、基础工程摆在突出位置,脚踏实地、扎实推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1.:《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建》2008年第4期。

  2.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1.秋石:《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求是》2009年第11期。

  2.教育部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光明日报》2008年5月13日。

其他人还喜欢